400-0715-08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王永海:生态产品的基本内涵和特性探析
发布时间:2023-11-16 05:54:00 来源:澳网官网

  [摘 要]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出现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具有政治、哲学、经济学意义,有利于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生态产品具有内涵、外延、形态和特征,需要深入探析,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放在了突出的地位,提出 “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生态产品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作用深远。本文拟从现代林业的视角,就生态产品提出的意义及其概念本身的内涵、外延、形态和特性进行探讨。

  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生态产品是一个新生事物,即使在生态建设主体部门的的林业行业,也是最近几年为人们所逐步认识熟悉的。据笔者查询,生态产品最早见诸于文献的是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同志发表于2006年11月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的署名文章《绿水青山也是政绩》一文,贾治邦同志论述:“绿水青山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门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服务的生态产品慢慢的变成了我国最短缺、最急需的产品。”此文之前,贾治邦同志就多次提出“生态产品是最短缺、最急需全力发展的产品。”党的十八大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在报告中提出生态产品这一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态文明问题的核心是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的逐步提出是时代的产物。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非常大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污染日渐严重,ECO恶化日益加剧,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威胁。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生态问题,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在民间进一步在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层面逐步形成共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是在改革开放前后,特别是新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始迅猛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感受和体会的。从一开始,我们党就以对人类和民族厚重的责任感和深邃的远见卓识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们党就一直格外的重视生态问题,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升华。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它作为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以推行,这是前无古人的宏伟壮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中,十八大报告又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措施,则是在认真总结群众的实践、充分吸取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做出的判断。

  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党在认识论方面从始至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本质。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范畴。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源自自然,长于自然,其本身就是自然之子,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早期的懵懂时期,自然是其敬畏和依赖对象,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存依凭,更是其最高的智慧渊薮和最后的精神家园,人类在自然面前并没有确立其认识主体的地位,所谓“天人合一”、顺从天意就是那个时期的精神产物。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深化,把自然作为认识主体进而作为改造对象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产物。

  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党从始至终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相关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因素的相互作用,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原因;同时,由于历史进步受制于一定原因,且这些原因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必然会沿着其固有的规律进行。生态产品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本身就是创造历史的无数相互交错力量之一分子,对于它的认识研究,充分说明我们党自觉服从历史发展规律,从影响历史发展的具体因素入手,主动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一是确立了生态资源经济学意义上的地位,从而为合理规划利用、有效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经济学那里,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是其一种)必须和产出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必须兼具稀缺性和效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态资源由于其漫长的形成的过程、巨量的现实存在以及和人类共生共长的的历史,直到生态文明作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之前,人们在承认其效用的同时,对其稀缺性尚缺乏认识,不言自明地认为生态资源的存在乃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是人类可以永久依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因此从来就没被当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重点。生态产品的提出,揭示了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于生态产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确立生态资源经济学意义上的地位,从而为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是确立了生态资源的价值意义,从而为生态资源的核算、计量、交换提供了依据。生态资源自身具有的效用和稀缺性决定了其自身的经济学价值,其中,对于特定主体的效用决定其价值本身,其存在和生成的稀缺性决定其自身价格,其价格的形成和发现是在其作为必要的生产要素产出的生态产品的生产、交换过程中实现的。由此,生态资源不再作为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开展业已自证的自然前提存在,而是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独立存在,这样,作为生产要素的生态资源的计量、核算、交换就不仅显得十分必要,同时有了充分依据,并且在现实实践中其迫切性更为突出。

  三是确立了生态产品的可生产性质,从而为生态资源的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能更科学、合理、有力地改革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生态产品既有了经济学的意义,也就具有了一般产品的共性,即只要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就可以不断地生产,在理论上,若能够无限地投入生产要素就能轻松实现无限多的产出,同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权重和性质不同,在产出方也可以有无限多的生产函数。由此,如何依据各种生产要素的特点,实现其最优配置,使其产出最大化,就是一个现实并且具有广阔空间的事情。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通过科学、合理、有力地改革和创新,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和潜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景,就变得很清晰、明确。

  一是有利于林业部门更加准确的定位。林业部门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其所有工作应该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无论是保护修复既有的生态资源,还是培育发展新的生态资源,无论是提高各种保障能力,还是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增强生态产品的产出能力。生态产品产出能力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林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对生态产品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培育水平和正外部性溢出效应程度决定着政府的投入水平和公众的关注程度。二是有利于林业部门更有力的改革。围绕着增强生产生态产品这个中心,有利于林业部门认真分析生态产品生产各种要素的特点,针对不同要素特点,进行更有力的体制机制变革,从而激发各种要素的活力进而实现最优配置以提高生产能力。近年来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鲜活的例子。三是有利于林业部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发展。在我国,林业是传统产业也是资源型行业,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林业产出比较效益较低特别是林业资源日益匮乏、林业所发挥的生态作用日益显著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林业逐步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这是符合实际、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林业行业存在的体制机制僵化、生产效率较低、林区建设发展滞后、林业干部职员生活水平较低、林业发展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依然存在。生态产品的提出,林业部门作为生态产品生产主体定位的明确,为林业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全球化的视野、从生态产品生产组织者的角度领导林业事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返回上一页
澳网官网